致同(香港)會計師事務所發佈第十四次《香港企業管治調查報告》(「調查報告」)。為了更符合國際標準,香港交易所已更新其ESG披露守則,並強制要求企業全面披露其氣候相關的管治、策略、風險管理,及指標與目標。根據報告所設的提前採納新規定評分機制,高達41%的大型恒生綜合指數成份股公司準備不足,情況令人關注。
2025年的調查報告顯示,香港大型上市公司在環境、社會和管治(ESG)報告披露水平方面有所提升,尤其是在氣候相關披露和綠色金融領域表現突出。然而由2026年1月1日起,大型股發行人必須按新氣候規定作強制披露,惟仍有相當數量的企業尚未作好準備。
僅有10%的公司準備充分
僅有10%的公司準備充分,能夠提供全面的披露,精準的量化數據,遵循獲認可的框架並採用第三方驗證。值得注意的是,地產及建築業(50%)以及公用事業(30%)在氣候披露準備方面表現領先,主要因其對環境的重大影響。
2024年,95%的大型恒生綜合指數成份股公司披露了氣候相關風險,較2023年提升了6%。68%的公司的ESG報告取得獨立驗證,同比增長8%。然而,只有11%的公司披露了氣候變化對財務造成的量化影響,僅4%的公司展示了詳細及全面的風險管理流程。另有70%的公司披露了範圍三溫室氣體排放。
透明度缺失削弱投資者信任
致同(香港)會計師事務所諮詢合夥人夏其才表示:企業對量化氣候變化的財務影響仍持猶豫態度,擔心這會暴露自身競爭劣勢或嚇退投資者。但市場越來越依賴氣候披露來評估風險,透明度缺失實際上會削弱投資者信任。隨著 2026 年披露新規定生效日期臨近,我們促請尚未充分準備的企業立即採取行動,提升範圍三溫室氣體排放披露及財務影響量化方面的報告質量。
除符合合規要求,主動採取氣候變化適應措施,更能增強企業的韌性及提升市場信心。儘管香港交易所已在披露標準方面有所進展,惟要有效推動企業超越表面披露,仍有賴更清晰的指引與完善的執行機制。
10間公司各發行逾500億港元
致同的調查報告指出,在2024年的ESG報告中,有10間大型恒生綜合指數成分股公司披露其綠色融資規模超過500億港元,較上年增長20%,突顯出香港可持續金融領域的迅速成熟。這增長趨勢也反映出在支持性政策和日益嚴格的ESG披露要求的驅動下,香港正逐步崛起爲亞洲領先的綠色金融中心。
整體而言,39%的大型恒生綜合指數成分股公司在其ESG報告中提及綠色金融工具,按年增長3%。在提及綠色債券或ESG 融資的41間公司中,有36家( 88%)已實際發行相關工具。披露水平亦有所提升,86%的發行公司披露其綠色融資規模,顯示市場責任意識正逐步增強。
金融業在綠色金融披露方面領先
各行業的表現差異顯著:綜合企業(100%),金融業(95%)和地產及建築業(69%)在綠色金融披露方面持續領先。能源業(+50%)與電訊業(+33%)在討論綠色金融方面展現最強勁的增長,反映各行業對可持續轉型融資的興趣正迅速升溫。
金融業、材料業、地產及建築業、電訊業與公用事業的所有公司均已發行綠色債券,相比2023年有顯著增長。相較之下,必需消費品、能源、醫療保健、工業及資訊科技等行業的企業則未有發行綠色債券,與去年情況一致。2023年,超過半數的綠色金融發行額在100億港元或以下。而2024年,78%的發行額超過100億港元。
人工智能(AI) 治理仍顯不足
超過半數(58%)的大型恒生綜合指數成份股公司提到,已部署或計劃部署AI技術以提升ESG數據收集及報告的準確性。另有92%的企業在其ESG報告中強調網絡信息安全議題,較2023年顯著增長10%。香港《保護關鍵基礎設施(電腦系統)條例》將於2026年1月生效,能源、金融、醫療保健、通訊、交通等重點行業的運營機構正面臨更大的法律與運營壓力,亟需強化網絡安全韌性。
自動化的興起引發社會對數據隱私、漂綠行為及合規問題的關注,惟現行監管框架仍有待完善。僅有69%的公司披露了AI相關培訓或IT技能提升計劃。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提及人工智能管理系統國際標準ISO 42001。這突顯出企業在AI運用與新興全球標準接軌方面存在重大疏漏。此外,調查報告發現,2024年有34%的大型恒生綜合指數成份股公司將薪酬政策與ESG關鍵績效指標(KPI)掛鈎,但僅有10%披露具體執行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