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達國際:美貿易與關稅政策預期使亞洲市場表現分岐

今年以來的全球地緣政治與貿易政策不確定性,使亞洲市場波動加劇。由於亞洲許多經濟體以出口為主且與全球供應鏈緊密結合,美國4月初宣佈的關稅措施對亞洲造成嚴重衝擊。全球關稅大幅上升,從4月對中國內地徵收高達145%的額外關稅到對新加坡等經濟體維持10%的基準稅率,相關限制貿易措施,對全球貿易體系造成損害。

儘管美國已對多個亞洲經濟體施行90天關稅暫緩政令,但在進行雙邊談判時,仍保留對製藥、汽車、半導體等特定產業加徵關稅選項。富達國際亞洲經濟學家劉培乾就美國貿易及關稅政策對亞洲市場的潛在影響進行以下分析。 

亞洲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持續擴大

劉培乾表示,中美在日內瓦與倫敦的貿易協商中達成階段性協議,雙方同意大幅降低對等關稅,並建立初步框架以防止事態在短期內進一步升級。在7月截止期限前,一些亞洲國家針對定制化貿易協定進行積極協商,談判重點集中在對等關稅與特定產業關稅上。這些談判結果將對亞洲地區短期與長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近年來,亞洲貿易結構發生顯著變化,相互關聯程度進一步加深。由於疫後美國財政刺激政策推高消費需求,使其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亞洲對全球其他市場尤其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持續擴大。

2018-2019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內地已降低對美直接出口,在全球範圍內對供應鏈進行調整,實現多元化佈局。越南、墨西哥、柬埔寨等「連結型經濟體」( connector economies)對美出口激增,但其中重要附加值貢獻仍來自中國內地。這突顯區域供應鏈的複雜性,意味無論選邊站或對中國內地採取單邊制裁政策,都可能產生預期之外的後果。

越南、泰國以及韓國對關稅上漲尤其敏感

隨著美國在供應鏈方面尋求「可靠盟友」策略,中國內地則積極開拓包括內地市場在內的多元化出口管道,可控的脫鉤情況可能會在亞洲出現。

劉培乾續談,很多亞洲經濟體都是出口主導,經濟增長前景很大程度依賴全球需求復甦和最終的平均關稅水準。越南、馬來西亞、泰國以及韓國等國家對關稅大幅上漲尤其敏感,因為製造業和貿易是其經濟增長主要動力。相反,印度、日本和菲律賓可能更容易透過將重心轉向內需來應對這些挑戰。

印度內需求復甦強勁

印度內需求復甦強勁,尤其伴隨城鎮消費改善,此趨勢有望擴大,同時鑒於通脹持續低迷,預期印度儲備銀行(RBI)將透過持續減息提供支持。日本市場方面,在物價上漲的背景下,財政刺激措施預期將有效提振民眾消費,而隨著實際資薪增長持續,此趨勢也有望進一步推動國內需求擴張。

貿易談判的雙邊性質,為深度參與全球供應鏈的亞洲經濟體帶來進一步挑戰。背離基於規則的多邊貿易平台和協定,也帶給亞洲政府更大的協調壓力。比起共同合作改善全球和區域貿易秩序,亞洲各國更可能為達成較低關稅而各自向美國做出不同讓步,最終導致亞洲各地出現不同程度的分裂。

預企業和經濟體將適應新波動局面

小型開放經濟體的競爭優勢各有不同,採用的談判策略也可能有差異。例如,日本可能會通過開放其農業市場和適度增加國防支出來換取降低汽車關稅。另一方面,越南可能將談判重點放在轉運和改道運輸問題,同時爭取降低對等關稅。美國與印度的談判重點主要在確保美國農產品出口能獲准進入市場,同時印度正在尋求對等措施以及降低鋼鐵和鋁的關稅。馬來西亞則正帶頭推動東協成員國制定應對美國關稅措施的統一方案。

總體而言,關稅政策變化使亞洲地區前景出現分歧。預期企業和經濟體將適應新的波動加劇局面,因此多元化的策略將成為首要目標。從長遠來看,亞洲國家將擺脫傳統只注重效率最大化的出口驅動型策略,轉而在增強自身韌性上努力,轉向國內和區域內需,並開拓多元化市場,以緩解外部不確定性帶來的影響。

最新資訊

相關消息